2011年8月30日

危險心靈


長大就是累積與擁有?
或者,長大意味著不斷的失去? - 來自危險心靈

光是封面這段話,我就覺得侯文詠太猛了。

此刻的我,回想起以前時光的片段,都覺得真的失去了太多太多了。

而長大,真正得到的又是什麼?

而此刻,我們真正想的到底又是什麼?



向朋友借了一本書:危險心靈。
沒想到,原來我以前早就看過電視劇了。

可是,這次看完書之後的感想卻非常的深刻,因為自己深深感覺到教育這件事情,真的就像是我們注定被安排一樣,彷彿國小國中高中大家都在做別人眼裡的標準,而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又是什麼?

故事大略就是一名15歲青少年謝政傑,勇敢挑戰台灣教育體制的故事。故事開端因為謝政傑再導師的課堂上看漫畫(聖堂教父),被老師趕到走廊上七天以做懲罰。

接著母親得知小孩的消息後,來到學校處理,卻因為導師不時言語羞辱家長,最後惹惱了謝政傑,最後引發了拉扯,而一拉扯引爆了一連串的問題,包括學生、家長、老師、學校、政治...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台灣的教育,我想應該有不少人感覺到種種問題了。
可是這些問題,有辦法去改變嗎? 又或者說,誰有勇氣站出來改變?

故事中有一段提到:西方的教育像是小孩、東方教育像是老人。

西方的教育是讓小孩盡情的去發展自我喜好,
他會懂得去質疑、否定,才能創造更多。
東方的教育則是將小孩灌輸傳統倫理,在孔老夫子或是許多教育家的規範下成長?

不是我否定尊師重道,但是我覺得這是人根本的問題,
我們不是應該要互相才對嗎? 老師說的全部都是對的? 
老師不是也是人嗎? 學生就不是人嗎?

或許,現況已經有所改變,不能實施體罰等等,可是這都是小問題,而是這整個社會的價值觀,像極了故事中提到的:大人們都不了解我們。這段話,很直接、果斷,或許我們的社會病了...

從小,就是要好好讀書,大家看到考卷都像著了魔似的。
拿一百分的人才有獎勵,拿五十分的就是智障(?)
不是要諷刺會讀書的人多了不起,而是這個體制的問題到底有誰看得清楚?
在學校學了些什麼?

我回頭想,國、英、數、理化、地科、社會、自然、、健康、體育、音樂...等等等課程。
難到難道,真的人人都對這些有興趣? 就算是有興趣,科科要高分也很難吧?

而最後,大家陷入一連串的戰鬥,課後輔導、補習、家教,
想歪一點這該不會根本是教育界的黑暗? 都是為了賺錢? 
想好一點可能真的需要這些輔導才能讓孩子們走向真正的未來...?

我自己親身的體驗是,學校教我的東西,直到現在我所剩不多。
我沒有讀高中,我讀的是高職,一樣有國、英、數,可是現在上大學的我,只覺得,在高中的時後,讓我成長最多的反而是社團,學校沒有教你怎麼好好做人,只是教你怎麼解開題目,解開這一整個教育的題目?

我沒有很聰明,但我相信我也不笨,我知道現在我喜歡什麼,我想要做什麼。
我也聽到了許多人說:你可不可以現實一點? 這個現實世界很殘忍的? 你以後吃不飽之類的話?

我很感謝大家,但何必跟著大家一起手牽手跑向社會都認同的未來呢?
當然,沒有絕對的好壞,我只是覺得人自我的價值,
要靠自己去創造,而不是別人給你一張說明書去組裝。

小說中有一段,讓我看到挺想流淚的。

因為經過一連串的抗爭,謝政傑被請上了電視節目。
小傑在電視節目上,面對主持人問了:你怕什麼?
小傑說:我怕萬一我相信的事情是錯的。

我想說的是,沒有對、也沒有錯,沒有人能訂下所謂的標準。

另外一段話,真的讓我流淚了...。

小說中一位無法接受壓力的學生說的話:

「小時後,我好想背著大大的書包去上學。我以為我會在學校學習思考、體會、尊重、分享,好讓我更懂得享受生命所賦予的一切,更懂得愛這個世界。」

「直到我開始上學後,我才明白我想錯了。他們說,教育就是競技場,而讀書不過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戰,為了保持領先,我們放棄思考、體會、尊重、分享,開始學習平庸、冷漠、虛偽、貪婪....」

最後他提到就是因為我們的平庸、冷漠、虛偽、貪婪讓生命成了一連串失去純真的過程。

回到開頭,打從進了學校,我們得到了很多? 同時,失去的更多?
我不敢用肯定句,因為或許真得有人得到了很多很多,那我恭喜他們,
因為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。

我很希望回到小時候,如果我有一秒鐘能按Reset,或許我會毫不猶豫的按了。

是不是我不想面對現在? 又或者我想逃避現實? 

我只知道,我喜歡大家都還很純真的模樣。

可是你無法回到過去對吧? 那現在該怎麼辦?

就試圖在這樣的社會、這樣的教育下回頭找找自己,還剩下多少自己吧。


最後,我希望大朋友小朋友們,回頭想想自己的生活,從過去到未來。
是否,是自己想要走的呢? 還是別人想要走的呢?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